
电话:0513-88924598
传真:0513-88922469
邮箱:zxjha@163.com
QQ:451264878
地址: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通榆中路139号-8
中国CPU----伟大的逆袭之路! |
来源: 点击数:24次 更新时间:2025/7/7 15:44:41 |
CPU,中央处理器,也就是电脑或者其他智能设备里的“大脑”。您想,如果这玩意儿没有国产化,我们至少会面临哪些威胁呢? 第一,卡脖子、断供;第二,数据窃取、后门利用;第三,恶意篡改、病毒传播。咱们再往深处想,以上三个问题,假设出现在国防军事或其他涉密领域,这有多可怕? 所以早在1956年,伟大教员就把半导体科技列为四大紧急项目之一,由此可见其高瞻远瞩!只是当时受限于经济条件及科研基础水平,以及后来众所周知的一些事件,这个过程进展相对缓慢,但即便如此,到了1975年,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百万次计算机013机还是研制成功了。 时间来到1985年,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,中科院计算所、半导体所有关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位和109厂合并,成立中科院微电子中心,开始尝试走向市场化,但当时受限于各方面条件,自主性依然严重不足。 直到21世纪初,国产CPU自主性问题再度受到重视,相继出台了泰山计划、863计划等产业政策,催生了一批国产CPU品牌。在这里头最耀眼的是:2002年,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发成功,并申请了12项专利,标志着中国CPU开始向自主研发迈进。当时的龙芯1号,大约相当于英特尔九十年初期的水平,性能差距高达十年左右。 2005年,在人民大会堂,龙芯二号震撼发布,实测性能达到龙芯一号的15倍,追上了当时的奔腾4,把技术差距缩短到5年左右。本想着再加把劲,很快就能赶上英特尔,但在后面的几年里,龙芯走了不少弯路,咱们有一说一: 比如,2010年的时候,龙芯团队从课题组转型为公司,原来“作坊式”的设计流程被打破,而“工业化”的设计流程尚未建立,这就导致在定方向时就出现了巨大偏差,当时过度追求多核以及浮点峰值性能的单一指标,忽视了芯片的通用处理能力,导致龙芯在应用上与主流产品差距越拉越大。 到了2012年,龙芯更是面临严峻的市场、技术、管理等多重考验,困难之际,有外国大企业说要来合营,还说要给龙芯技术授权,但龙芯团队选择了坚守。 好在一年之后,龙芯团队很快找对了方向,结合市场需求,及时调整芯片研发路线,龙芯3号系列多核CPU不追求核的个数,而是大幅度提高单核性能;龙芯2号系列芯片不再追求“大而全”,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芯片;龙芯1号系列结合航空航天、石油等行业特点研制专用芯片,快速打开市场。经过了两年的打磨,到了2015年,龙芯终于建立起了较为有效的芯片论证和立项流程,且当年收入上亿,实现盈亏平衡,从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。 2019年,龙芯3A4000发布,相当于英特尔2014年主流产品水平,技术代差重新拉回到五年左右。 2021年,龙芯3A5000发布,相当于英特尔2017年主流产品水平,差距进一步缩小到四年。 2023年,龙芯3A6000发布,总体性能与英特尔2020年上市的第10代酷睿四核处理器相当,差距再次缩小到三年。 今年6月26日,全新一代的龙芯3C6000系列发布,性能相当于2023年市场主流产品的水平,差距已经缩到两年了。 ![]() 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,按这样的追赶速度,赶超世界一流CPU巨头企业,并不遥远了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。 我们来看看全球CPU巨头企业的情况: 英特尔,成立于1968年; AMD,成立于1969年; IBM,成立于1911年; 高通,成立于1985年。 而我们龙芯团队成立于2001年,在那个时候,总设计师胡伟武还只是带着10个人的团队,挤在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,据说还是个铁皮屋。 这是一段24年的逆袭之路,说长很长,说短也很短。这里面离不开总设计师胡伟武的坚韧不拔,大家感兴趣,可以去翻翻他的采访录。更离不开被誉为“中国龙芯之母”的黄令仪,她正是最早的龙芯项目负责人,也可以说是咱们中国默默无闻的科技领域的巾帼英雄! 黄令仪1936年出生在广西南宁,1954年,黄令仪考入了华中工学院,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,毕业之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进修学习,进修结束后,她放弃了留在清华任教的好机会,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建了半导体专业,并创建了中国首个半导体实验室。 当时条件艰苦,实验室连个像样的设备都没有,但黄令仪愣是只用半年时间,就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。 60年代,为了突破“两弹一星”的重大技术障碍,黄令仪临危受命,带着我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,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。用了一年时间,成功制造出半导体三极管,还组装了中国首台空间计算机——156组件计算机,当时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能成功上天,里面有她的巨大功劳。 但后来,在黄令仪眼看快要出成果的时候,却遭遇经费紧张、团队解散的困难,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也被迫叫停了,因为经济困难,研发成本高,当时国内不少人觉得与其自己费劲造芯片,不如直接买国外现成的。而相比之下,国际上计算机发展得热火朝天,国外芯片大量涌入国内。有一回,她受邀参加美国国际芯片展览会,她日记里写下“琳琅满目非国货,泪眼连连”这11个字。 回国后,她继续一头扎进集成电路的研究里,终于在2000年,她设计的芯片在德国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银奖,这可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展示芯片类产品。 2001年,已经65岁、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她,一接到中国科学院打造“中国芯”的号召,就毫不犹豫就加入了龙芯研发团队,还把自己和丈夫的毕生积蓄11万元全都投到研究里了。2002年,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一号问世,结束了我国无芯的历史。随后,龙芯二号、三号相继发布,性能超越国际平均水平,与英特尔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。 即便到了2014年,黄令仪原本已经回桂林准备养老了,然后被胡伟武团队邀请再次加入龙芯项目,助力攻克难题,直到2023年4月20日逝世。 这位为祖国芯片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,说过一句话:“匍匐在地,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”,正是这种情怀,冲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,每年为国家节省巨额开支,并在硬件领域,为国家安全做成了巨大贡献。 如今昔人已去,而百分百自主研发的龙芯3C6000公开亮相,宣告了该领域被西方卡脖子的时代彻底终结!在这国产芯片历史上的里程碑时刻,仅此此文,缅怀中国龙芯之母,也祝愿胡伟武领衔的龙芯中科,带领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,再创佳绩,问鼎国际领先水平!届时,不光我们的高端制造将迎来质变,这也将助力我们的高端武器装备和国防人工智能水平,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台阶!
南通宏大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专业制造磁粉制动器、磁粉离合器、张力控制器、程控电源、安全卡盘、气胀轴、恒张力控制系统、光电纠偏系统、电涡流制动器、测功机及滚珠丝杠等产品! 产品别名:磁粉电机,磁粉刹车,磁粉张力器,功率放大器,纠偏控制系统,超声波纠偏,安全夹头,气胀辊,旋转滚珠花键,旋转丝杠。
|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 |
上一篇:中国的反无人机系统真实水平 下一篇:B-2轰炸机横扫中东如入无人之境,假如袭中国---有来无回! |